■精彩觀點
  農村搞家庭農場,現在國內流行集中居住,從國內外特別是歐洲國家的做法看,我還是想強調一點,專業農戶不適合集體居住。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
  有些人覺得農業不一定賺錢,實際上搞農業是可以賺錢的。出口糧食、農產品最多的國家是發達國家,不是發展中國家——比如美國出口大豆,法國、加拿大出口小麥等農產品。
  ——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我建議,農村宅基地從現在的無償變成有償使用,在行政村或更大的範圍內推行交易制度。集體的建設用地先進入市場,之後宅基地分類型、分區域進入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劉守英
  這些年農村金融業不是沒有,金融嫌貧愛富,小農戶貸款很困難。所以要建立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的利息高了,還有一部分利息成為集體收入,集體有錢為農民提供服務。利差要大家共享,專人管理。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首席專家徐祥臨
  “北有小崗,南看佛岡。小崗的農村改革,在於先吃螃蟹。佛岡的新農村建設,在於尋求新動力。”昨日,以“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機制”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在佛岡舉行,包括徐勇、黨國英、劉守英、徐祥臨在內的多位知名“三農”學者與農民代表一起,研討新農村建設。符合國內實際的新農村建設動力到底是什麼?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支持而形成合力,成了不少與會專家的共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董事長莫高義參加論壇並致辭。
  當下新農村建設凸顯四種弊病
  出席論壇的多位專家認為,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民自建是農村發展的主要動力。進入工業社會以來,隨著傳統鄉村的衰落和城鄉差距的加大,農民自建走向無力,國家和社會參與農村建設,但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的“鄉村運動”,還是新中國成立初的農村改造運動,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面貌,究其原因,是沒能為農村發展構建一套強勁、可持續的動力機制。
  現階段,我國新農村建設依然面臨著資金缺乏、制度不完善、觀念落後等發展“瓶頸”問題,要突破這些“瓶頸”,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構建強勁的動力機制至關重要。
  “要麼是政府打造沒有複製推廣價值的‘樣板戲’,要麼是只有政府主導而未見農民主體的‘政府包辦’,要麼是不尊重歷史和農民意願的改天換地式‘大拆大建’,要麼是缺乏先進要素投入、只是形式上如新農房建設的‘錶面文章’。”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徐勇一語道破這四個近年來國內新農村建設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農業競爭力在國際上沒有明顯提高,吃飯成本卻提高了,這說明我們農業競爭力是個大問題。沒有產業支撐,農民不富裕,新農村建設遲早要夭折。”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認為農業產業化至關重要。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指出,城市對農村發展的產業帶動能力不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不夠,城鎮化的程度相對彙集,這都制約了農村發展。
  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認為,重塑農業發展的新機制、新動力,必須走一條特色農業、品牌農業、效益農業的路子。
  須解決建設動力不足問題
  農民要富裕,農村要有競爭力,組織載體是什麼?“一個叫家庭農場,一個叫合作社。”黨國英認為,合作社太小沒有意義,但專業合作社數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立足於做強、做大、做好。他以歐美國家合作社為例,有些合作社規模大得驚人,但很多國家只有幾個合作社。合作社做大後,在流通領域、服務領域保持規模經濟的優勢,把優勢轉化為現金流給農民分配,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
  “農村問題,其實就是三塊地:農村的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這三方面這些年一直在探索。”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劉守英看來,現在很多有承包權的青壯年離開農村,將農地留給老人、婦女去耕作,農地經營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他建議,現有農地的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分離,農戶將經營權流轉給新的經營者,有承包權的農戶獲得土地地租,經營者靠發展農業獲取經濟效益。
  說到底,符合國內實際的新農村建設動力到底來自何方?在徐勇看來,是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支持所構成的合力。
  政府主導,是從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出發,作為社會資源的擁有者和權威分配者,政府要通過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等方式,促進更多的資源流向農村,帶動農村的快速發展。
  農民主體,即新農村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讓農民成為美好家園的建設者和參與者。“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最大潛力還是在於農民,只有挖掘和激活農民的積極性,培養農民的自立意識,提高農民自治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支持,是動員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匯聚農村最為緊缺的資源,激活農村原有的要素,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深入發展。新農村建設也要引進市場、資本等現代企業要素,用現代農業體系來改造傳統農村。
  廣東農村改革探索引發專家關註
  近年來,我省清遠等地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結合區域內實際因地制宜,這些探索引起了國內不少農村問題專家的關註。我省接下來的農村綜合改革該如何走,專家們“灌水”“拍磚”,理出了一個大方向——借助各方力量,合力、互動。
  清新區早在2010年8月開拓性地推出“政銀保”合作農業貸款業務,集金融服務、保險保障於一體。由政府、保險公司與銀行按一定比例承擔貸款風險,向農業和小微企業發放免抵押貸款提供擔保,合計約1億元。被撬動的1億多元信貸資金,有效支持了當地農業發展。
  英德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建設,實行錯位競爭,全市24個鎮(街)劃分為6個優化開發鎮、9個重點開發鎮和9個生態發展鎮,明確各鎮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省市補助、縣級統籌、村集體收入自我保障,村幹部補貼、離任村幹部生活補助、村級辦公經費補助等樣樣齊全。
  今年7月,陽山縣選取6個試點村,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原則是在條件成熟的村先行先試,確保農村產權流轉工作取得實效,初步總結出一套符合實際的農村產權流轉辦法後再推廣,目前全縣新增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43個。
  佛山南海區則推行政經分離,探索農村資本化,初步實現了農村、社會服務、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促進產業融合。
  作為全國首個在純農業地區探索新農村發展道路的試驗區,佛岡縣在農村建設中做出了諸多嘗試:尊重鄉村特性和農民意願,讓農民成為實實在在的參與者。關註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並試圖為這些問題尋找一條“可持續、可複製、易推廣”的道路。
  昨日論壇達成這樣的共識: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一工程推進中,政府、企業、農民和社會需要充分地合力、互動,為新農村建設構建強大的動力機制。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學斌  (原標題:新農村建設亟需合力互動“發動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z39hzmf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